首頁 > 西寧漫談 > 宗教真諦

道家思想與道教沿革
發布時間:2022-04-10   返回上一頁


45487188_2166758370009418_8106877133432815616_n.jpg


中國文化發展史中,道家思想與道教經典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,其皆以道名之,將「道」作為其中心思想與樞紐,並以「修道」視為畢生之志業,相信人可以「與道合真」甚至「羽化成仙」。然何謂「道」?何謂「修道」?從古迄今世人總似瞎子摸象,無人能說清楚講明白,道德經開宗明義所言之大「道」,為天地懞暗未開之時,即已存在的渾沌極元能量,讓人觸及無感亦也眼見無明,無形無體無色無味,但卻是真實瀰佈於宇宙萬物之間,並且無時無刻展現其原理變化。


就「道」字拆解,左為辶字旁為車、上為一陰一陽、下為自,解釋為陰陽合和相生循環之定律自我運作,如同一個軌道可以順往逆來,研究已發生的事是窮理,瞭解道的軌跡後,即可按此基礎開創未來無限的可能,即為「道生一,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萬物」之原理應用。李耳言:「王法地、地法天、天法道、道法自然。」,「道」涵蓋天、地、人三才,上自宇宙創生天體運行,下至地殼變動萬物繁衍,以及人世間政治、歷史、文明與謀事等之局勢演化,皆不離道體範疇。


一般人對於「修道」認知不外是出世苦行,或是念經拜佛常伴青燈的錯誤觀念,「修道」實包含著「修性」、「修行」與「修真」三部分,「修性」是指修養個性,藉由修煉達到心性、心理與心靈的寧靜平衡;肇建於修性之基,博學窮理洞悉妙竅,知止自知行不離道,即為「修行」;「修真」則是致力於心、意、口、身合而為一,了悟天地開合玄真,感應自然無為而為,以求升臻至道家「與道合真」或佛門「涅槃」之境。「修道」之築基在於調身蓄精、煉丹養氣與靜坐化神,須循序而為切忌燥進,道有陰陽,神與魔僅在一線之間。


道教的起源與沿革歷年來都是由自認了解道教之人所編撰,道門中少有人研究,在中國文化發展史中,道教與佛教有一段依存與競爭的磨合期,唐朝僧人唐林為壓抑道教,曾鼓吹道教抄襲沿用佛教儀科經典,然實是佛教欲使一般民眾接受,融入了中國民情風俗及道門思想,但受了佛門千年影響,一般人產生了佛門尊而道門次之的錯覺,吾人展觀道門的經典就可發現其內容豐富,實為中國文化精華之所在。


現下科技網路發達,我們不難發現各宗教有其共同性,惟各門各派站於自我立場,已失尊天敬地謙卑之心,壓抑他派以顯自我之尊,是現代宗教的禍劫。宗教一詞是後人所言,以古時人們的認知,並無宗教之稱只有組織派門之別,如同佛門並非來自印度的婆羅門教,而是原始佛門與印度婆羅門教教義不同,其發源於尼泊爾,尼泊爾位於印度東北方山麓間的彈丸之地,國家貧瘠受印度影響被納入其支。現代學者歸納後認定道教源自於巫,事實上在東漢之前道教的活動已十分熱絡,可惜有過斷層,其與中國文化息息相關,經戰國七雄疆土不斷向外擴大,吸納各族的民俗文化,才有今日道門龐雜的內容。


一般學者皆以西方學者對於宗教的定義來認定,其一為宗教的思想觀念及感情體驗(教義典籍),二為宗教的崇拜行為及禮儀規範(教儀),三為宗教的教職制度及社會組織(教團),能夠符合上述定義的最初道教雛型,是於東漢末年張陵(張道陵)在益州(今四川省)的鶴鳴山修道,創立之五斗米道,及中原地區張角創立的太平道,至南北朝時道教宗教形式方逐漸完善。然而一個宗教不可能憑空崛起,必定經過一段相當長的醞釀期,其客觀條件包含了民俗宗教觀念、巫覡祭祀活動、傳統天文宇宙觀與哲學思想學說,甚至是推及政治體系的影響,當客觀條件逐漸成熟之際,宗教即順勢應然而生,這段時期對道教的萌發影響深遠,才是我們應當注重的層面,不可忽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