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頁 > 關於西寧寺 > 各殿简介

城隍殿

IMG_20201118_123026.jpg


天下都城隍

 

都城隍:續文獻通考:「明初,都城隍之神,歲以五月十一日為其神誕萬壽之期,各遺官致祭。」(所云都城隍之神,究係何人,另考)

城:<許慎說文解字云>:以土石建築而成者曰城,故城之本義作盛民解。段玉裁注云:言盛者,如黍稷之在於器中也。辭海云:城,城郭也,都邑之地,築此以資堡障者也。形音正義大字典云:城,乃用以盛受眾民於其中者,亦為用以保護聚居中者之建築物。城有內外,內日城,外日廓,城牆之高者日墉(周尺謂八尺或七尺),卑者昌垣,於適當處所設門,門數不定。城門上復設一樓,是謂闕,城闕乃瞭望之所,視線廣擴,偵敵寇之舉動,瞭如指掌;故外城(廓)可稱為第一道防線,內城為第一道防線。如以明代北京都城而言,內城之復有皇城,再內則為宮城,內外構成四重城;內城若破,皇城、宮城難保,則死無其所矣。以上就城之本義及功能而言。綜而言之,環繞都市築圍牆以保衛之建築物曰城。

 

隍:<許慎說文解字云>:隍,城池也,有水日池,無水日隍矣。段玉裁注云:池之在城外者也。形音正義云:隍為環城而近城者,城高大如阜,故隍阜,又以皇本作大君解,隍繞城有廣大義。古代,城與隍,以邑之大小及險要程度,並審諸地理形勢而建築,故其構造型式亦各自不同,尚因朝代人文環境關係,而差別其規模;以區城而論,大略分為:都城、府城、縣城。都城、隍並有,府、縣即築城外,視需要而設隍。此外有依地勢而築長牆以攘外安內者,如:趙之長城,之長城,秦之萬里長城等。

 

城與隍,本質同屬土石,故與土石關係最密切,惟所不同者,城聳立於地上然物,以民俗言,「土」有土地公神,「石」有石頭公神(原始均是自然神),城、隍既是土石合一體,城隍神諒必與土地公、石頭公「情似兄弟,誼屬同寅」,此亦神話。城隍神乃陰陽合一體,具有土石本質之自然神也。

 

城隍神,原名「水庸神」,帝堯時(距今四三三一年-四二三一年)列為天子臘祭八神之一。年終祭名,由天子親祭,周日臘祭(一般皆在十二月),秦曰臘祭。早期城隍神(水庸時期)乃是自然神,既無廟亦無像,祭祀時屈駕士壇,享天子之祭,雖日體面,但異常清苦,飄蕩無所憑籍,所謂神品,應是超乎自然,難予臆測其高低。惟自結束水庸時期,進入「居有廟,依有像」,兼攝冥籍後,「城隍」亦神亦官(冥官),上達天堂,下通地府,神涯生活突然改觀,顯得更體面與繁忙,香煙格外鼎盛,神威亦常顯赫。於是出入陰陽,領轄一方,於廟內設座問案判事,職司冥律,相當於陽世地方官。

 

由於城隍主管陰陽兩界之事,負責眾生善惡考校及獎懲,故其屬神之中,置有記錄人民善惡,勾管人民壽天的文判,和執行懲處的武判;以及「延壽司」「速報司」「糾察司」「獎善司」「罰惡司」「增祿司」第六司,和拘魂制魄的黑無常﹝閩台一帶稱之為謝將軍謝必安﹞、白無常﹝閩台一帶稱之為范將軍無救﹞;與牛頭及馬面二位鬼卒代表。昔日官設道教會的道紀司多設在府城隍廟,道會司多在縣城隍廟。